第89章(2 / 3)
&esp;&esp;曹冲听着觉得他二哥不愧是要篡位的,天生就带着上位者思维。他辩解道:“有时候说话又不是非要人回不可的,单纯就是想说几句!”
&esp;&esp;曹丕想到曹冲那张嘴,顿时沉默了。
&esp;&esp;这么一说,那还真不能怪赵云不搭理曹冲。
&esp;&esp;曹冲那些话别说赵云这个外人不想回,他这个哥哥也不想回!
&esp;&esp;兄弟俩凑一起吃了顿饭,曹冲才熟门熟路地溜达去荀攸那边,坐到老位置勤勤恳恳地填充题库。
&esp;&esp;现在他的小本本已经累积了许多本,进展十分喜人!
&esp;&esp;考试这种玩意不是曹冲独创的,早些年朝廷就已经对察举制送上来的人才进行考核,分别考验他们在对口专业上的能耐。
&esp;&esp;西汉时期这些考试并不是必须进行的,大多时候都是而试一下就给授官,但到了东汉时期察举制就彻底崩坏了。
&esp;&esp;有一首风谣唱得很实在:“举秀才,不知书。察孝廉,父别居。寒肃清白浊如泥,高第良将怯如鸡。”
&esp;&esp;意思是各郡县推举上来的人全部名不副实,秀才大字不识,孝廉不养父母,说是清清白白的家伙浊如烂泥,说是高门良将的家伙比鸡还胆小。这样的人才自家人都想啐他两口,却被推举到朝廷来当官!
&esp;&esp;察举制发展到这个时期,不仅越来越多尸位素餐的人涌入朝堂,他们还会源源不断地把儿孙统统荫佑进来!
&esp;&esp;这种情况下,朝廷怎么可能正常运转下去?
&esp;&esp;朝廷早就针对这个问题采取了一定的改革措施,比如给他们安排对应的考试,要去管刑律的就考明法试,要去搞财政统筹的就考明算试,好歹也算是筛选出不少能干活的人!
&esp;&esp;只是对于关系户来说,这些考试纯粹是名存实亡的玩意,该塞人的还是会塞人。
&esp;&esp;曹冲这段时间也跟荀攸了解过这些情况,他觉得未来不管他爹来篡位还是他哥来篡位,这个选拔制度肯定都会改。比如他哥上位后就改成了九品中正制!
&esp;&esp;曹冲觉得既然都设中正官了,何必用那些主观指标来定品,不如考个试更公平公正!
&esp;&esp;先考行测,再考申论,考得好的选拔来做官,听着就很合理对不?
&esp;&esp;不仅入仕时要考,在职官员也该考。
&esp;&esp;当官的做决定影响着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生活,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,年轻时聪明绝顶的人老了可能昏聩糊涂、不堪重任,这个时候就需要把他们挪到清闲的部门荣养!
&esp;&esp;所以,想要当官,必须学到老考到老!
&esp;&esp;看看人家医生,只是医几个人而已,一辈子都在不断地学!你当官的要而对的可不止几个人,你要负责的是一方百姓,怎么可以不好好学习!
&esp;&esp;想当人上人,就得有人上人的能力!
&esp;&esp;曹冲填满一本新的小本本,觉得自己正在干一件十分伟大的事业。
&esp;&esp;他又开始对荀攸进行日常的洗脑输出,让荀攸深入了解自己的“学到老考到老”思想,以便荀攸将来能够站出去跟陈群据理力争,把私货夹带进九品中正制里头!
&esp;&esp;要是能跑步进入科举时代,那就更妙了!
&esp;&esp;甩着麈尾清谈就想刷名望,没门!
&esp;&esp;以后全都好好刷题去!
&esp;&esp;魏晋风流,不存在的!
&esp;&esp;荀攸耐心地听着曹冲在旁边叨叨,没说赞同,也没说不赞同,只和平时一样拿走曹冲新填满的小本本,帮他审核一下新题目出得有没有问题。
&esp;&esp;就在这个时候,曹操突然让人来喊荀攸过去,说是有急报传来。
&esp;&esp;第87章 【不用嫉妒】
&esp;&esp;急报!
&esp;&esp;出大事了!
&esp;&esp;曹冲积极当起了荀攸的小尾巴,想混入紧急会议旁听。
&esp;&esp;当老师的,不就该多带学生去见见世面开开会什么的!
&esp;&esp;荀攸注意到曹冲缀在自己后头,也没赶人。反正到了地方要是曹冲不适合旁听,曹操也会把他赶走,随他去就是了。
&esp;&esp;荀攸与曹冲到了曹操那边,才发现曹丕也在。
&esp;&esp;曹冲更加理直气壮了,直接跑到曹丕身边
↑返回顶部↑